[JAVA]为什么选择 Spring data hadoop
Native Api
原生 api 操作繁琐,就像用 JDBC 操作关系型数据库一样,类似 flush、submit、close 的使用让人眼花缭乱。如果碰巧你的应用程序使用 java 开发,那就又多了一条不使用 Native Api 的理由 —— 在问题周围兜一个圈子再解决才是真正的 java 式设计。
Phoenix
apache 提供的 phoenix 提供了 mybatis-like 的支持,帮你「隐藏」了行键的麻烦,还支持在 mapper 文件中像操作关系型数据库一样,直接创建某个字段的索引,以优化大量数据操作时可能产生的性能问题。
这实在是太「夸张」了。在我有限的认知中不记得 Hbase 原生支持这样的功能。尽管我的目的只是「简单的操作 Hbase」,却还是怀着对 phenix 项目的崇敬,下载了相关依赖导入项目中。
可是结果让我失望。hbase-client.jar、hbase-server.jar、phoenix-core .jar 这三者在导入项目后产生了大量的依赖冲突。在我尝试了各种冲突排查手段都无解正焦头烂额时,先哲的一句话将我从泥潭拉了出来:
当你在一件事情上遇到困难时,就放弃这件事。 —— 鲁迅
Spring data hadoop
我的目的毕竟只是「简单的操作 Hbase」。而 spring data 使用 Hbase 所需配置不过一行,还没有讨厌的 checked exception,更不会提供某些「夸张」的功能,最重要的是没有依赖冲突!这些特点深深的打动了我。
如何配置 Spring data hadoop
配置 spring data hadoop 分 3 步。
第一步:导入依赖包。
exclusion 选项最好根据你自己的情况来配置,重点注意 hbase-client 相关的版本一定要使用 1.2.0 以上,不然可能会和项目中既存的 guava 包产生冲突。
<dependency>
<groupId>org.springframework.data</groupId>
<artifactId>spring-data-hadoop</artifactId>
<version>2.5.0.RELEASE</version>
<exclusions>
<exclusion>
<groupId>org.apache.zookeeper</groupId>
<artifactId>zookeeper</artifactId>
</exclusion>
</exclusions>
</dependency>
<dependency>
<groupId>org.apache.hbase</groupId>
<artifactId>hbase-client</artifactId>
<version>1.3.0</version>
<exclusions>
<exclusion>
<groupId>org.slf4j</groupId>
<artifactId>slf4j-log4j12</artifactId>
</exclusion>
<exclusion>
<groupId>log4j</groupId>
<artifactId>log4j</artifactId>
</exclusion>
<exclusion>
<groupId>org.apache.curator</groupId>
<artifactId>curator-x-discovery</artifactId>
</exclusion>
<exclusion>
<groupId>org.apache.zookeeper</groupId>
<artifactId>zookeeper</artifactId>
</exclusion>
</exclusions>
</dependency>
第二步:编写相关配置。
spring 官方文档 Working with HBase 只提供了 xml 配置示例,这让我十分头疼,毕竟不是谁都有心情去看源码的。但考虑到 spring boot 的项目最好还是用 java configuration 为好,所以只好提供一个非官方配置供参考使用。
public class HbaseConfiguration {
@Bean
public HbaseTemplate hbaseTemplate() {
org.apache.hadoop.conf.Configuration configuration = HBaseConfiguration.create();
configuration.set("hbase.zookeeper.quorum", "address1:port","address2:port");
return new HbaseTemplate(configuration);
}
}
第三步:开始运行。
public class HbaseTemplateTest extends BaseTest {
@Autowired
private HbaseTemplate hbaseTemplate;
@Test
public void hbaseTest() {
hbaseTemplate.put("zl_test", "lch", "lch", "test", "test2".getBytes());
}
hbase(main):006:0> scan 'zl_test'
ROW COLUMN+CELL
lch column=lch:test, timestamp=1556627058655, value=test2
1 row(s) in 0.2910 seconds
hbase(main):007:0>
Row key 怎么办?
如果说放弃 phoenix 带来了什么麻烦的话,那就是我们得自己考虑行键问题了。
如果你的项目属于「用户消费内容」且不涉及「高并发」,那基本上可以跳过这一小节。 如果你的项目属于「用户生成内容」或涉及「高并发」那就要好好考虑行键设计。
为写优化
管理 hbase 数据的最小逻辑单元 region ,是按照 rowkey 字典顺序来进行分区划分的。当频繁写入某些连续字符时,可能会造成同一 region 下写入数据过多的情况。
比如,在一个「用户生成内容」的应用程序中,常常使用时间戳作为 rowkey,这样就可能造成同一时间段内大量数据被写入到一个 region 下,产生热点效应。
为了使我们的写入平均分配到各 region 中,必须对 rowkey 做出一些处理。一个简便的方式便是利用散列算法与集群数量做加盐处理。
Long now = LocalDateTime.now().toInstant(ZoneOffset.UTC).toEpochMilli();
String saltedInput = String.format("%s|%s", now.hashCode() % 6, now);
System.out.println(saltedInput);
sout:
4|1556729837940
大功告成,现在 0 ~ 9 会平均分配到不同的 region 分区上,避免了热点效应。
为读(扫描)优化
同样以「在一个用户生成内容的应用程序中使用时间戳作为 rowkey 的情况」作为示例。
为读(扫描)优化意味着你最好把所有的数据尽量放到同一个列族与同一个 region 分区中。 另外,使用倒序时间戳作为 rowkey 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hfile 的有序特性使最新的时间戳数据总是保持在文件起始位,这样在读取操作时就避免了过多的硬盘读,也不需要做额外的排序工作。
到底应该为读还是为写?
回顾上面小节的内容,为写优化意味着在读操作上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。现在扫描操作不得不在所有的 region 分区上进行遍历了,这大大增加了 IO 开销。
而为读优化,和为写优化的做法背道而驰,容易造成写入时的热点效应。
是的,读与写无法同时兼顾。为了构建出完整的应用程序你需要做出取舍
发表评论